【中医中药】论中医之满
来源/张仲林工作室(e620228)整理
▲中国中医药网截图
论中医之满
时间:2024-04-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朱光
•身体的胸、胁、脘、腹等有空隙的部位出现堵闷、窒塞、䐜胀等不适感者,均可称之为满病,具体如结胸、胸痹、痞满、鼓胀、胆胀、肠痹等。
•满之出现,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其形成总体不外乎虚实两类。实者因邪气堵塞而满,虚者因正气亏虚、推运无力或濡润不济而满。
•以温法治满,在于所用温药具有火热之性,长于“动而散”。而应用时还有三点注意事项:一是应辨明寒之所在脏腑;二是应辨别温阳、补阳与通阳;三是应注重理气。
满,繁体为“滿”,《说文解字》释为“盈溢也”,本意指水充于器中至饱和、几溢出的状态,引申为全部充实、未留余地。在中医学中,满有多处应用,词义也非常丰富。兹结合文献把作为病理状态的满作一梳理讨论。
满病之类
在《黄帝内经》中,“满”之所用或指充盈、盛满,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或指充塞,如《灵枢·本脏》曰“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或指月圆,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或指丰满,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或指脉气满实,如《灵枢·小针解》曰“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素问·大奇论》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或与“懑”通,指烦闷,如《素问·逆调论》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等等。
“满”更多地还是用以描述病理状态,或作为症状,指胀满,如《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灵枢·寒热病》曰“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或作为病名,指痞满、肿满、喘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如《金匮要略》言“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由此可知,当身体的胸、胁、脘、腹等有空隙的部位出现堵闷、窒塞、䐜胀等不适感者,均可称之为满病,具体如结胸、胸痹、痞满、鼓胀、胆胀、肠痹等。
《素问·大奇论》论述了肺、肝、肾雍的临床表现,如肺雍可见“喘而两胠满”,肝雍可见“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可见“脚下至少腹满”等。《灵枢·胀论》则专篇论述胀病,指出“气之令人胀也……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还把“满”列为五脏胀与六腑胀的主要症状,如“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等。
与满相关的病证及与满相近的症状之间,需加以鉴别厘清。如《伤寒论》辨别结胸与痞时曰:“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再如《丹溪心法》辨别痞满与胀满时言:“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又如《景岳全书》辨别痞与满时云:“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还如《医灯续焰》辨别胀与满时云:“胀谓胀于外,满谓满于中,排脏腑而廓胸胁,急皮肤而露筋脉,脐凸腰圆,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间亦有胀及于头面四肢者,与水肿大同小异,而此则无水耳。”现今有学者认为,胀与满均有壅实满闷的含义,但病因上胀字形从肉,因于气,突出气体对腔壁的压迫;满字形从水,因于湿,有水湿的特性;症状上满有“上溢”意,因而兼胀,而胀不兼满。
满病之理
满之出现,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其形成总体不外乎虚实两类。实者因邪气堵塞而满,虚者因正气亏虚、推运无力或濡润不济而满。
《黄帝内经》认为,满之类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等,但尤为强调“寒”在满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素问·风论》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灵枢·经脉》曰“胃中寒则胀满”,《灵枢·师传》谓“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灵枢·百病始生》谓“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等等。
所谓脏寒,即脏腑之寒,是指脏腑因阳虚或阴盛而呈现的一种偏寒状态,其所由来概括起来不外乎《素问·调经论》所言“阴盛则内寒”之实寒与“阳虚则外寒”之虚寒。
作为一种病因,外寒是自然界异常的六气之一。寒之性主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其侵犯人体,或感受风寒,可束肺而失宣;或贪凉饮冷,可伤胃而挛急;或直中三阴,伤脏之阳,使其受拘而失于煦展。内寒则是因阳气亏虚而形成的一种类寒病变环境。在此情景下,脏腑失于温煦而功能衰退,难以尽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之说,指出了阴阳二者的对立统一、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情形。张景岳对此释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由此可知,当阳气虚衰或受到阻遏时,即不能“动而散”以化气,遂“静而凝”以成形,进而构成对气机的阻滞。
阳气为寒所遏时,可伴见病时、局部怕冷;阳气虚弱无力时,可伴见平时、全身怕冷。若为心阳虚衰,胸阳不展,可见胸闷或胸痛、喘息;脾(胃)阳气亏虚,纳化无力,可见脘腹胀满、纳差、便溏等;肾阳虚衰,可见腹胀、五更泄泻、腰膝酸软等。肝阳虚亦可致胁腹胀满,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言:“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胀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
脾胃居于中焦,主司饮食物的受纳、腐熟与运化。《景岳全书》对胃中阳气在饮食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形象而深刻的认识:“中焦如灶釜者……正以胃中阳气,其热如釜,使不其然,则何以朝食午即化,午食申即化?而釜化之速不过如此。观灶釜之少一炬则迟化一顷,增一炬则速化一时,火力不到,则全然不化,即其证也。故脾胃之化与不化,及饮食之能与不能,亦总由阳明之气有强与不强,而阴寒之邪有犯与不犯耳。及其病也,则渐痞渐胀,或隔或呕,或十化其三五,或膨聚而不消,或吞酸嗳腐而食气不变,或腹疼肚痛而终日不饥,或清浊不分,或完谷不化。盖化则无不营运,不化则无不留滞。营运则为气为血,留滞则为积为痰。”另有《临证指南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四圣心源》称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都在强调脾胃在人体升降出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脾胃系统与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历代医家对此也均无疑议,如《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再如《兰室秘藏》言:“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又如《景岳全书》曰:“凡脾胃虚者,多兼寒证,何也?盖脾胃属土,土虚者多因无火,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此即寒生于中也。亦有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强则寒不能侮,而寒能胜之,总由脾气之弱耳。”
当然,满病的形成决不仅仅因于寒,气郁、食滞、湿、热、痰、饮、水、瘀等也均为其常见原因。如《伤寒论》中的结胸,即由水热互结或痰热互结而成;再如鼓胀,总体缘于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停积腹中,《医林绳墨·膨胀》谓“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州,痰涎停住,乃成满也。久而不食,以致气虚,则曰气虚中满”;又如胆胀,可因于肝郁、郁热、湿热而成等。
满病之治
由上述可知,满有虚实寒热之分。实因有邪,虚因正亏,《素问·三部九候论》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因于阴盛或阳虚,热者因于阳盛或阴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就临证而言,现今由空调、输液、过食生冷、衣着单薄等而致的脏寒确为常见,可表现为胸闷或脘腹胀满,喜温喜按,得温则减、遇寒加重,畏食生冷或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金匮要略》还指出了脏寒生满的另一个特征,并明确了其治疗大法,谓:“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以温法治满,在于所用温药具有火热之性,长于“动而散”。而应用时还有三点注意事项:一是应辨明寒之所在脏腑。寒在于脾(胃)者,可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寒在于肾者,可用肾气丸、右归饮等;寒在于心者,可用桂枝甘草汤、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等;寒在于肝者,可用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等。二是应辨别温阳、补阳与通阳。温阳指用温热药治疗阴盛者,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高良姜、蜀椒、小茴等;补阳指用甘温、咸温药治疗阳虚者,药如红参、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等;通阳指用辛温药治疗阳遏者,药如桂枝、白酒、黄酒、生姜、葱白等。三是应注重理气。无论是辨证用药还是对症用药,理气都是消胀除满的基本方法。具体用药则应根据气滞所涉及的脏腑而选定,理脾和胃药如橘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降香、檀香、甘松、刀豆、厚朴、大腹皮、九香虫、紫苏梗等;疏肝解郁药如柴胡、香附、青皮、橘核、川楝子等;疏肝和胃药有佛手、香橼、木香、八月札、玫瑰花、绿萼梅花、代代花等;理气宽胸药如薤白、川芎、瓜蒌等。
《黄帝内经》中采用的治满方法主要是针与灸。关于针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卫气失常》则列举了具体的取针方法“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关于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脏寒之满病“治宜灸焫”。所谓灸焫,唐代王冰释指为“火艾烧灼”。许多医家对此法颇为推崇,如《扁鹊心书》曰“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神灸经纶》则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至于其他原因所致之满,治疗思路与脏寒之满大同小异,即消除病因,辅以理气。(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原标题:论中医之满
▲素材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47040
▲温馨提示: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 ( 微信号:e53013 )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编辑/寒香医路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张仲林工作室】给您拜年啦!作者/张仲林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在第六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展中获奖 编辑/寒香医路
▲《中国药典》(2020版 一部)检索品种目录——在线查询高清彩图版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来源: 南方村医 2016-03-16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 2024年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